山東省廣饒縣陳官中心小學校長 楊國營
干事情不要太自我,眼中有他人是很重要的。在學校里,領導要有教師視角。教師干的事情沒完成,要反思是不是我們的指令不夠細致?有些事情自己是心知肚明的,但老師們未必會理解得透徹。有時候有利于集體的決策也未必會獲得老師的認可,原因也在于教師沒有從集體利益的視角去考慮,所以我們心中都應該裝著這樣一種意識,就是要從對方的視角去體會一下,這有利我們將事情理解得更深更透。
《第五項修煉》中提到學習型組織建設需要搭建共同愿景,這個愿景的搭建首先需要溝通,沒有溝通作為基礎,相互之間就會多一些猜忌、不理解、不合作。而溝通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遇到阻力時要反思自我。怨天尤人、抱怨合作者是最大的錯誤。
我們經??吹揭恍├碚?,告誡領導者處理事情時疏導的方法比堵的方法管用,其實這個“疏”就是要從對方的視角去考慮。比如我們學校里有幾位老師的自行車每天都放在教學樓門廳里,相信這是任何學校都不會容忍的,但盡管做過多次要求卻維持不了幾天就會恢復原樣。后來經過反思,我才知道不往這里放的確沒地方放,沒有專門的存放地,難道要他們將心愛的自行車每天放在烈日下暴曬或雨淋風吹嗎?這樣一想就理解了,便找了個房子給他們放自行車,問題就這樣得到了妥善解決。
與人交流也需要有視角選擇。前些天,局長在會上給我們推薦了一個與人交流溝通的方法,就是相互之間在爭論或商量事情的時候,可以在談個人看法之前先重復對方的話。這既表達了對對方的尊重,又可以使自己的表達更有針對性。而且最關鍵的是,由于你的尊重使對方能夠做到平心靜氣地聽你說完,你的表達方式感染了他,彼此溝通的壁壘也就消除了。
在班級管理中,老師、班主任做事情也需要有學生的視角。比如我們張掛一些需要學生看的東西,只注意自己的視角,位置掛得老高,學生踮起腳尖都看不到,更別說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加上你的成人化的語句等障礙,哪個學生還會有興趣看呢?給他們準備的東西他們卻不看,那你這份辛苦不就白費了嗎?打個比方,如果將一份哥斯達黎加語書寫的重要通知掛在屋頂上,你還有興趣去看嗎?你會怎么評價這個行為呢?
人與人之間有隔閡是必然的,而且承受壓力的能力也不同,考慮事情的方式也不同。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如果校長出去開會,回來傳達會議內容,與教學相關的可能會容易被接受,但若稍有偏離就會被視為只知道上傳下達。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如果一個老師太自我,高興了夸獎學生不厭其煩;不高興了就將負面情緒帶進課堂,甚至將怒氣發到學生身上,學生哪知道你遭遇的不如意呢?既沒能力去使你消火,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兒犯了錯,在你眼里他就變得一無是處了,而更糟糕的是你在他眼里簡直就成了噩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中有他人,有他人的感受,有他人的尊嚴。與人相處,一切自溝通開始,但溝通又是從尊重和理解開始的。只有自己這個視角,事情只能越辦越糟。所以我們做事情需要不同的視角,要善于從他人的視角去理解、尊重對方,從而使共同愿景得以搭建,使做事情的計劃得以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