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的优化
杨维才
“原电池”教学上完第一节课后,总感觉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理解不深刻,掌握不牢。问题原因:学生微观化思维不到位,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学生缺乏亲身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优化设计:1.展示音乐贺卡的音乐,然后对学生说:“你们知道音乐贺卡是怎样制作的吗?”学生们充满好奇,我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懂了音乐贺卡的制作原理?!?span lang="EN-US">
2.这堂课我增加了一些学生分组实验,按Zn—Cu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
序号 |
反应材料 |
烧杯中物质 |
预测结果 |
实验结果 |
1 |
Zn |
稀H2SO4 |
|
|
2 |
Zn—Cu |
稀H2SO4 |
|
|
3 |
Cu—Ag |
稀H2SO4 |
|
|
4 |
Zn—Cu |
CuSO4(aq) |
|
|
5 |
Zn—C |
CuSO4(aq) |
|
|
6 |
Zn---Cu(两个烧杯) |
酒精 |
|
|
3.学生一边预测实验结果,一边认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束后,再通过动画演示Zn—Cu原电池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学生同时通过探讨顺利找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4.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为什么两电极都有气泡等问题?是不是所用Zn有问题?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给他们施展机会,敢想敢做。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反馈来看,课堂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