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习惯之一
专心听讲效率高
李杨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近来,他很苦恼,上课时总是走神,不是想着昨晚的电视情节,就是盼着下课到操场上踢球。其实,李杨自从上学以来,就有上课走神的毛病,不过那时功课简单,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李杨的成绩在班里也能名列前茅。现在,功课难了,没有注意听讲的好习惯,让李杨的学习觉得有些吃力了。
在一些同学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他们上进心强,脑子也不笨,可学习成绩却怎么也上不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没有兴趣和责任心;第二,受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诸因素的干扰,环境因素如噪音、偶然事件等,身体因素包括饥渴、疲劳等。
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呢?以下的办法,供同学们参考:
1、 自我提示法:请您找几张小卡片,在上面分别写上:“专心听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句子,然后把它们放到平时容易看见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或贴在书桌前,或夹在课本里。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写作业,只要一看到它们,我们就会提醒自己:要专心呀!
2、 记录法。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走神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么就要在本子上做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一分半钟”……这样记录几天以后,自己再从头到尾认真看一遍,你就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是多么无聊,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你就会对走神越来越厌恶,记录本上的内容也会随之越来越少。相信要不了多久,本子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句话:“我今天学习得一直很专心。”好习惯就这样慢慢了。
3、 自我奖惩法。专心听讲并不是只在课堂上培养,平时在家,也要使自己养成专心的习惯。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从几点到几点要完成什么内容。这一方法,可以由父母进行监督。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是专心致志的,那么父母就可以奖励自己一下: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父母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孩子做不愿做的事。长此以往,自己就会为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之二
课间时间巧安排
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在讲故事,张旭的心已经飞出教室了。他正想着和同学玩小精灵的事呢。铃声一响,老师宣布下课。张旭立刻跑到其他同学课桌前要求玩小精灵。那个同学说,我要先上厕所,你先自己玩吧。张旭就迫不及待地拿着小精灵在课桌上玩起来。又上课了,没多久,张旭坐不住了,他想上厕所,可又不敢跟老师说……
这种情景,在学生中经常见到??渭涫奔洳换崂?,上厕所这样的基本事情都没解决好,更别说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具了。对于学生来说,一天要上6节课,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大脑一定会很疲劳。因此,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归纳起来,孩子在10分钟之内要做的事,至少有这样几项:更新书本,为下节课做准备;喝水;上厕所;去教室外转一转,呼吸鲜空气,或者是和同学玩一会儿。
学生比较贪玩,不会利用时间。合理分配时间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不仅在学校,在家庭生活中,都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以下步骤,供参考:
×找出一张纸,列出在一个时间段必须做的所有任务。
×按轻重缓急排列各项任务。
×预计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估算完成所有任务需要的时间。
×和父母规定的时间做对比,是否有出入。
×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在次要问题上就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或者重新分配时间。
好习惯之三
临睡前要准备好上学用品
曲畅的妈妈很苦恼地打电话来咨询,她说女儿什么都好,就是做事情没计划。每天早晨起床以后都是一场战争,不是鞋子找不到了,就是袜子没有了。有时候,眼看上学时间到了,女儿怕迟到就哭起来。丈夫为此发脾气,她自己也烦得不行。
对于儿童,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秩序。有的父母,自己从小没有养成条理性,常常为了找一件衣服费好长时间,一个包袱没有,又翻另外一个包袱,实在找不到,还会埋怨爱人:“都是你给乱放的!”其实,这是没有条理的结果。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造成许多麻烦。在这方面,父母重要的是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以下建议,供父母思考:
临睡前整理书包,按照第二天的课程表,第一节课用的书本放在第一层,第二节课用的书本放在第二层……第天晚上临睡前整理,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习惯,不整理书包就不能睡觉,这样上学就不会忘记带学习用品了;让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把衣服、鞋子、袜子等第二天必需的生活用品放在固定的位置;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衣服兜,兜里不乱装东西。
好习惯之四
好问的孩子最聪明
放学时天空下着雨,明月问:“妈妈,为什么会下雨?”
妈妈说:“因为天气太热了!”
明月又问:“为什么天气热就会下雨呢?”
妈妈又说:“因为下雨就不会热了!”
明月再问:“为什么下雨就不会热了呢?”
妈妈有点不耐烦地说:“因为――我不知道,不要问了。”
明月今年8岁了。从幼儿园到现在,每次好问妈妈问题,妈妈总是这样应付她。时间长了,明月觉得问别人问题,会让人讨厌。所以在学校,明月从来不向教师提问,细心的班主任发现了明月的这个弱点。在一次家长会后,教师专门找到明月的妈妈,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注重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擅髟略谘J?,课上还是课下,几乎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想法,也不知她是明白还是不明白。”明月的妈妈有些迷惑了。
我们常说学问,学问,就是一边学一边问。孩子对他所见所接触的事物好奇,产生怀疑,然后发问,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孩子问的次数越多,问的范围愈广,父母应该愈高兴才是。因为这表示孩子的脑筋灵活,是个会主动用脑思考的聪明小孩。
可惜有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忙碌,或是怕孩子问个没完没了,自己答不出来,干脆不让他问,省得麻烦,也免得出丑。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的发问受到挫折,好奇受到压抑,发问的次数渐渐减少,后来可能就把问题放在心里不问了。有的干脆不动脑筋想问题,什么问题也没啦!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发问的小孩才大有问题呢!
父母如果将此看作是一种负担和麻烦而予以压制,就会使孩子的创造性受到压抑而服从意识增强,长此以往,儿童的思维就会日渐刻板、呆滞。如果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使孩子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有探索未知的精神,这是求学问的根本,父母一定不可忽视。因为好问的习惯就来自于你平日对孩子每个小问题的热情的解释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