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营养跟的上去了,人们的观念,人体的生理、智利都提高了一大截,众所周知的现在孩子都比过去的大人聪明,而且过早的成熟现象很多,思想很开放,与过去相比就是两个样子。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不能从一而终,始终本着过去的老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班级,这样的只会让孩子更反感。现在的孩子,想法很丰富,尤其是我们常说的“80”、“90”后,面对这些孩子,不能够想过去一样的我们把我们的思想完全的套在他们的头上,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要进行说服教育,要感化他们,的确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被老师的行为所感动,知道了在班级里面好好的,不再扰乱课堂,但是我们只收到了表面的效果,只达到了“管”,却没有达到“理”。我们管住的只是课堂,却没有达到“理”的效果。所谓“理”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道路,让他们知道学习,知道如何修身,在整个的班级管理中就要掌握好这个度,我想,我们不能过分的理解孩子,主观因素固然主要,有些时候我们一味的引导孩子,但是孩子自身也有抗拒心里,他们会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来
一、得饶人处且饶人
从心理学上来讲,青春期的中学生有逆反心理,不要他去做的偏要去做,让他做得反而不去做。当一个学生第二次犯错误了以后,很多老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把学生叫过来严厉地批评。尽管在语言上可能他没有和你对着来,在心理他会暗自思忖:老师你怎么抓住了不放呀,你越是这样说我,我越是要做,看你能把我怎样。于是,教师的教育付诸东流了。
其实我们应该可以理解,学生犯错误很多时候是冲动,当他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也能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的。也许有的学生已经在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了。这时候,教师稍微帮他分析一下原因,或者请学生用书面的方式把事情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比说更利于学生整理思想和冷静头脑),如果没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话,给他一次机会,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并且满怀信心地期待学生以后能够做得更好。我想,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更加能够接受教师,不至于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二、给个台阶让他下
很多时候,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老师知道,学生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只是学生出于自尊,拉不下面子来承认错误。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一定要逼着学生认错或者向其他学生或教师道歉,学生会认为这是很丢脸的事情。有时候教师还会说:你有胆量去做,怎么没胆量承认呀。这更是给学生增加了压力。教师话已出口,学生又不愿意承认,怎么办呢?这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此时,我要说,给个台阶,让学生下来,也是让老师自己下来。有时候教师说的话将了学生,其实也将了自己,把自己也弄得下不了台了。
在处理学生之间的事情的时候,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多从学生那个角度想想。我们给的批评他能否承受,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常教导学生说话行事要三思而后行,教师更要如此,要充分考虑到这样说这样做的后果。有些班级管理措施的出台,先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如果一项措施实行得不到位,这比这项措施没有实施还要不好。在班级管理中,要考虑到对学生的管理措施学生能否接受;对犯错误的学生,在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再给他一个台阶,把话说回来,从对他错误行为的"批判"转向他在改正错误之后的美好前景的展望,或者转向如何增强信心改正错误的方法。犯错误之后,不要过多纠缠于犯的是什么错误和导致了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样会使学生沉浸在错误之中;而要更多偏重于今后的做法和如何预防,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当师生谈话之间出现尴尬局面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转换一个话题,使学生由"闭口不言"转向愿意和教师交流,这也需要找一个台阶下来。其实,有时候给学生找一个台阶,也是给教师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要知道,一个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教师已经成功了一半;一个学生不愿意和教师交流,教师"撬不开学生的嘴"的话,谈话的效率估计也是很低的。
三、不要一棍子打死
任何学生都会有缺点,我们不如换过来说,任何学生都会有优点。但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批评某个学生的时候,这个学生所犯的好几个错误累加在一起,不禁使我们喟然长叹:唉,我看你是不行了,永远都改不好了。殊不知,我们的这一句结论式的语言,给了学生多大的打击。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是永远都学不好了,那学生给自己的评价是"我真得学不好了,我反正也学不好了,老师也这样把我看死了",于是,这个学生真的完了。所以,我们的语言要掌握一个"度",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要留有余地。即使是对"病入膏肓"的学生,我们也要说"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们就不要放弃"。心理学上的暗示原理是很重要的,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批评他的缺点,也要提到他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甚至有时候从优点入手,淡化缺点,在他为自己的优点感到高兴的时候,提到他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它能产生动力和信心把不足之处改掉,使优点更加突出。这样也许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个充满信心的学生和一个心情灰暗的学生相比,前者的进取精神、对未来的憧憬都有甚于后者。就像一架天平一样,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在天平的两端,到底谁能够取胜,学生的信心和决心是关键,而这个"关键"是教师给的,是教师增强的。